大学生最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
结合日常警情,我们统计发现,近期大学生最常遇见的骗局分别是:刷单兼职诈骗、网络购物诈骗、冒充客服诈骗、交易诈骗、盗用QQ诈骗。
刷单兼职诈骗高居榜首
案例:
2020年5月初,大学生小杨在寝室逛淘宝,收到一条消息称“刷单可以挣钱”。她按照对方提示添加QQ好友,对方让她刷一单试试。小杨第一单刷了98元,对方很快返了104元,相当于赚了6块钱。接着,对方叫小杨继续,还问:“你想刷几单?”小杨兴奋说道:“多刷几单。”小杨一口气刷了10单,共4800元。由于账户没钱了,就没有再刷单。然而对方迟迟不给她返款,事后她意识到被骗。
套路:
这个骗局套路就是一步步引诱大学生上钩。
第一步,骗子向受害人保证有偿刷单,先让受害人刷一单试试,往往第一单会返少量佣金给受害人,让受害人尝到甜头。
第二步,加大刷单物品金额,以各种理由骗受害人继续刷单,受害人再次刷单后血本无归。
第三,有时骗子会及时支付每次刷单后的佣金,而不会返还本金,目的是引诱当事人继续刷单。
防骗:
首先,网络刷单是涉嫌违法的虚假交易行为;
其次,切勿轻信低门槛、高回报的兼职信息;
第三,要求先给对方付款的兼职,一律是诈骗。
网络购物诈骗
案例:
前段时间,大学生小王在网络商城买手机,看中了一款二手苹果手机。小王问了具体信息,对方说:“具体细节要加另一个人的微信问,本人只是代发信息。”小王添加对方给的微信号,双方同意以2200元的价格交易,小王微信转账成功后,发信息给对方迟迟没有回复,小王联系上商城客服,经查询没有购买记录,这才意识到被骗。
套路:
骗子在网上散布出售物品的信息,待有买家联系时,便以“平台交易故障”“本人只是代发信息”等为由,再通过微信、QQ等方式联系进行交易,在收到买家钱款后,既不发货也不退款。
防骗:
首先,在正规的有第三方监管的网站上购物;
其次,不要私下直接与“卖家”一对一转账支付;
第三,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。
冒充客服诈骗
案例:
2019年5月,曾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自称是网络商城客服,称不小心将她的普通会员账号弄成了铂金会员,问是想继续充值会员还是取消铂金会员。曾女士表示要取消。客服则称,取消会员需要跟银行联系,然后把电话转接到“银行客服”。“银行客服”让曾女士进入自己的支付宝查看有没有500元以上的余额,曾女士说余额宝里有。“银行客服”又让她转1块钱到指定账户,等会把钱退回,转完之后没多久果真退了回来。
后来,又让曾女士转4700元到指定账户上,作为清空余额的凭证,曾女士照办,显示转帐不成功,骗子又让曾女士扫描二维码微信转账,转完之后对方说曾女士的花呗里还有余额,如果不清空的话,之前的4700元将会被冻结,让她再转10000元。这时,曾女士发现情况不对,可能被骗,于是拨打了110报警。
防骗:
第一,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客服人员;
第二,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资金账号、密码和验证码;
再次,如有疑问,及时与官网客服联系。
冒充公检法诈骗
案例:
2019年8月,洪奶奶在家中座机接到一个自称是北京海定区警察的电话:“你涉嫌一桩重大洗钱案,需要你保密并配合调查。”之后,嫌疑人说不能用座机联系,让老人告知手机号。接着,洪奶奶接到一个显示为北京的手机来电,恐吓老人“可能要坐牢”,洪奶奶深信不疑。
次日,骗子再次来电,说等会将有一位检察院的姚女士上门了解情况,让老人把银行卡和存折准备好,他们要交给银监会调查。5分钟后,姚女士来到洪奶奶家,将“逮捕令”和案情简介给老人看。当时洪奶奶被吓住了,将存折、银行卡及密码、身份证都给了对方。直到钱全被转走,洪奶奶才知道上当受骗就报警了。
冒充领导盗用QQ号升级为克隆QQ
案例:
2019年6月初,某公司财务会计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,对方自称是另一公司的财务:“和你们老总沟通过了,需要你往我们公司打一笔预付款。”对方让王女士加一个QQ,随后王女士被拉到一个QQ群,群里有王女士的老板和公司股东高层,对方把账户信息报给了王女士,这时QQ群里王女士的“老板”以及“股东”开始发话要求转账。由于转账时老板的手机会收到转账提醒,打电话问王女士什么情况,王女士才知道被骗,于是报警。
以前,骗子是盗窃、克隆单个QQ号实施诈骗。
如今,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信息,通过克隆QQ群、QQ讨论组,将受害人拉进一个冒充领导的群,以假乱真,致使受害人上当受骗。方式
请时刻牢记——财务人员转账之前,务必跟公司负责人通话确认!
抖音平台诈骗
案例:
2020年7月28日晚,苏女士在家中刷抖音时,看到一个减肥视频。视频中,一女子在家中减肥,仅用一个月便从223斤减到了150斤。见减肥效果明显,苏女士跃跃欲试,她添加了该“抖友”王某的微信询问减肥方法,王某让她缴纳3588元加盟费,便告知秘诀。
苏女士微信转款后,王某让她下载一个减肥APP,该APP可记录饮食、运动、体重变化等情况,还提供减肥方案。然而,苏女士联系了该APP客服,对方称他们从未与王某合作,APP上的内容系免费提供。苏女士感觉上当,要求退款被王某拉黑。
诈骗分子利用深受市民欢迎的网络短视频平台,趁虚而入,借机实施诈骗。短视频平台上面带营销、兼职等性质的视频,容易让用户产生兴趣,但因视频时间短、信息零碎,不能保证真实性,有些市民缺少防范意识,很容易相信继而向对方转账。提高平台的监管力度、视频的审核要求也很重要。
警方提醒, 牢记“十二个凡是,十二个一律”:
一、凡是“公检法”部门在电话中要求您配合调查并汇款到“安全账户”的,一律是诈骗。
二、凡是领导、亲属通过QQ、微信、短信要求您汇款或付款的,未经您电话核实的,一律不要轻信。
三、凡是在网络(QQ、微信)或短信上向您发送网址链接或付款二维码的,一律是诈骗。
四、凡是不认识的人需要您提供短信验证码的,一律是诈骗。
五、凡是网上兼职刷信誉赚取报酬的,一律是诈骗。
六、凡是引诱您在网上购买各类彩票的,一律是诈骗。
七、凡是引诱老人体验并购买保健品或收藏品的,一律是诈骗。
八、凡是“淘宝客服”“京东客服”“航空公司客服”等电话或短信告知您订单异常的,一律是诈骗。
九、凡是非正规银行发售的高息(超10%)理财产品,网络推销、手机下载APP购买的理财产品,一律是诈骗。
十、凡是陌生电话要求您猜测对方身份的,一律是诈骗。
十一、凡是陌生电话或短信告知您中奖、退税等,一律是诈骗。
十二、凡是电话或短信告知您,您家人被绑架或出车祸的,不要求您现场核实而汇款的,一律是诈骗。